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开课专业:全校专科学生,第二学期开课
课程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16)
课程总学分:3+(1)学分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敏锐力和洞察力,增强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本科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先修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授课基础上,总结各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对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勤奋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1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
(12学时,理论学时6,课外学时6)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二、毛泽东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五、课外实践教学
1.实践目的:通过课外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加深学生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
2.实践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5学时)
(1)自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教材第1章第4节)
(2)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联系身边的人或事,围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展社会调查。
选题范围:
1)联系身边的人或事谈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从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谈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3)从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谈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4)自选角度谈解放思想(或实事求是,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3.实践要求: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要有社会调查过程记录,每个学生写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稿纸写作,采用统一封面,不得打印,不得抄袭。
第2专题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10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正反两方面经验,增强这些经验与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前进的宝贵财富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道路和基本经验
2.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教学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3专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5学时,理论学时10,课外学时5)
教学目的和要求:
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从而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掌握党在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弄清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从而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3.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四、课外实践教学
1.实践目的:通过课外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观看纪录片,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理解;通过撰写观后感,使学生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践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学时)
1)自学“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材第7章)
2)观看纪录片《旗帜》第五集“历史转折”和第六集“滚滚春潮”,撰写观后感
3.实践要求:
任课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碟片,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并围绕本框题教学目标和纪录片内容撰写不少于1000字观后感,每个学生一份,用稿纸写作,采用统一封面,不得打印,不得抄袭。
第4专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4学时,理论学时9,课外学时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内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增强学生提高自身和全民族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主要特征,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形成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5.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六、课外实践教学
1.实践目的:通过课外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观看纪录片,进一步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群众意识、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
2.实践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学时)
(1)自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材第8章第4节)
(2)观看纪录片《旗帜》第九集“发展新篇”和第十集“阔步前行”
(3)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关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乡、和谐丹东、和谐校园等的社会调查。
调查方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政治生活和谐运行、促进公平公正、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矛盾、加强建设和管理、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提高人的素质等等。
调查说明:在调查内容中任选其一,在调查方向中选择一至二个。
3.实践要求:任课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碟片,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纪录片。社会调查3-6人一组,每组推荐1名组长,在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调研报告要求根据调查材料,分析总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家乡(或丹东、或辽东学院)”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适当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每组写出2000字调研报告1份,并且提供社会调查过程记录。用稿纸写作,采用统一封面,不得打印,不得抄袭。
第5专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正确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要发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及特征,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2.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教学内容:
一、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
二、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6专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完成这项事业的过程中,要依靠工人、农民、新的社会阶层、各民族的团结,必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教学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三、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总结与答疑:(2学时)期末考试:(2学时)
课时安排附表
专题名称
| 理论课时
| 课外实践课时
| 第1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
| 6
| 6
| 第2专题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 10
|
| 第3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 10
| 5
| 第4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 10
| 5
| 第5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
| 4
|
| 第6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
| 4
|
| 总结与答疑
| 2
|
| 期末考试
| 2
|
| 总课时(64)
| 48
| 16
|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2.教师授课过程中,辅之以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热点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开展这类方式教学前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3.采取课外实践教学方式,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观看影片,并写出调查报告和观后感。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
课程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总成绩采取百分制,其中平时考核50分,包括日常表现20分(发言10分、笔记10分),课外作业30分(2次调查报告20分,观后感10分),期末考核50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
五、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二)教学参考资料
《毛泽东选集》第1-8卷
《邓小平文选》第1-3卷
《江泽民文选》第1-3卷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六、课程纲要制定程序
制定时间:2015年9月
课程组成员:于媛媛、关雅梅、姜双丹、景国际、白国诚、张恩强
执笔人:赵宝红、于媛媛
审核人:于立军
|